小提琴的存在可遠溯至公元1550年,至於何時成為有地位的樂器,則要追溯至1600年左右了,


當時它第一次以標准的姿態出現在意大利的歌劇交響樂團裡。到了1626年,


在早期,由於小提琴的弦太粗,而且架得太鬆,所以音調呆板而低微。


在十八到十九世紀之間,


小提琴制作技巧得到小提琴作曲家韋瓦第和塔替尼諸人的啟發而大有改進。


他們在協奏曲和奏鳴曲獨奏時要求飽滿、清晰而響亮的聲調,


因此改用較細的弦,而且把弦拉得較緊,以使演時能發揮得盡善盡美。


其它細小的改變是小提琴的內部結構和指板,以便承受額外的拉緊。


在十八世紀初期,已開始流行把小提琴架在顎下演奏,


取代抵著胸部或鎖骨的演奏法。十八世紀末期弓弦也有顯著的改善,


彈性較佳,長度寬度皆有增加。


由於1:12的比例製作不出要的細部 所以特別以1:3.5的比例放大研究


以2把琴讓各位對照小提琴在幾百年前與現在配件的差別


 


另外16世紀義大利製造的臂里拉琴是放在臂上演奏的弓弦琴


, 其腰身與f孔都像小提琴,並且具有鑲線的設計


是最接近小提琴結構的前身


有5條演奏弦 與2條疑似單音的低音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牧神之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