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看不到3D圖像請到此連結

 

 




低音提琴是近代管絃樂中最大的絃樂器,音域最低,構造和其他三種提琴有些微不同,

 

直接由古代的弓絃樂器最低音提琴演變而成。雖然低音提琴的聲音沈悶而低,

 

不適宜當獨奏樂器,但在大合奏和交響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它通常比大提琴的八音階還要低,在演奏時豐富了器樂的聲域,它的強壯低沈音色為樂團加添力量。

 

它與其他低音樂配合無間,當然也和其他弦樂一族合作得很好。

 

低音大提琴最初在管弦樂團出現時,只跟大提琴奏出一樣的樂句。

 

但到19世紀初葉,它已被視為獨特的樂器,有特別為它而寫的聲部。

 

低音大提琴也是爵士樂常用的樂器,但是通常不用弓拉奏,而用手指彈撥琴弦即撥奏(pizzicato。

 

它也用於伴舞樂隊和軍樂隊及一般樂隊中,但較少用於獨奏曲或室內樂曲。

 

由於低音大提琴的音調那樣低沈,作曲家寫給它演奏的音符要寫在五線譜較高的位置上,

 

否則許多音符會在五線譜極低的位置,使讀譜和印刷都極其困難,而且不切實際。

 

低音大提琴雖然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但是其體積與形狀都從未標法準化。

 

今天通常有四根弦線,身長115公分左右。由於體積大,演奏者要站著演奏

 

(像在爵士樂中)或像在管弦樂團中,坐在高凳上演奏。低音大提琴有一隻腳,

 

使它在演奏時保持穩定。現代的管弦樂團通常有最少八名低音大提琴手。

 

低音提琴的發聲原理由於低音大提琴的體積比例大,其結構和演奏方法都與其他弦樂器有所不同。

 

要奏出悅耳的聲音,手指須在粗弦上施加相當大的壓力。另外,因為弦線長,

 

所以各音之間的距離相當遠。補救的辦法是,把四條弦線的音調得較接近,

 

使手指不必提得太高才可以轉用下一條弦線。

 

平常演奏不須用上全部手指,這樣手的位置較有力。

 

琴軫上佩有銅螺絲,以便調音。

 


低音大提琴,是近代管弦樂中最大的絃樂器,演奏者要站立拉奏,音色莊重而低沈,

 

在合奏中擔任低音部分,四弦定音為 E、A、D、G,低音提琴的最早製造者,

 

據說是 1670 年左右的托第尼。最早的使用在正規樂曲裡,則是在葛 路克的作品中發現,

 

它所用的樂譜雖為低音譜表,但是實音比原譜還要低八度。

 


由於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樂器史文獻記載上有一段幾近完全的空窗期,

 

因此要找出低音提琴的歷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事實上並沒有人知道低音提琴是誰發明的,

 

遠在1519、1543、到1647年,都有自稱是發明者的人描述過,而在17世紀後半期,

 

義大利羅馬卻還有一位製琴者自喻是發明低音提琴的第一人!(1670年左右的托第尼)

 

常常許多理論家認為Contrabasse這個名稱是由製琴者所給予的,但這是個錯誤! 

 

Double Bass/Contrabasse(低音提琴)這個名稱的由來是經過了幾個世紀才演變而來的;

 

最初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在那時弦樂器統稱為Viol(古提琴),

 

而古提琴又有高音、次中音、及低音古提琴,Bass Viol 也就是當時對低音提琴的稱呼。

 

另外在16、17世紀,義大利則又產生了一個名詞"Violone",

 

但它是一個不精確的名詞,這個名稱常用來稱呼古提琴(Viol),

 

但在1619年又有文獻記載指稱為Bass Viol(Contrabasse de Viol de Gambe),

 

意指低音提琴,特別是指體形較大且音色較低沈的樂器,如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

 

有3弦、4弦及5弦。巴洛克時期,此字在德國是指低音提琴(Double Bass),

 

而在義大利是指較早期的大提琴(Violoncello)類型樂器。

 


低音提琴的角色演變

 

自16世紀到18世紀,對於低音提琴的歷史以及它的角色,都一直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與說法。

 

低音古大提琴從16世紀以來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即在教堂內拉奏,

 

作為聖歌團的伴奏,替歌曲製造出回音,並使其在高音部份更具厚實穩固。

 

1539年,首次出現在歌劇院及戲劇院。18世紀後半期,低音提琴始在樂團中演奏最低音的部份,

 

至於它最初用入正規樂曲,則為葛路克的作品中發現。在小型樂團方面,

 

低音提琴扮演著加強低音聲部的角色。在室內樂方面,17世紀的後幾年有三重奏產生,

 

(二個女高音與一把低音提琴) 目前,低音提琴為管絃樂團樂器演奏,

 

偶爾用於室內樂,有時是協奏角色。在爵士及舞蹈方面,是由撥絃奏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牧神之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