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用自 http://diary.blog.yam.com/exingii/article/4668215


阿里山鐵路開啟檜木淪亡錄



 


 


國府治台後徹底砍伐時期



 


 


二十世紀初,甫發現阿里山神木的老照片



 


 


半幹倒塌的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樹靈塔



 


 


台灣檜木淪亡滄桑史之一
百萬年檜木王朝不敵半世紀貪婪鏈鋸
17世紀前台灣可謂以自然為主體,自然人(原住民)甚有限;荷人以西部台南小面積統治;明鄭屯田,但總面積不及今之一縣;清朝大抵開拓低海拔;日治時代統領全台;國府則開發全台。   
1912年,阿里山區開始出產檜木,揭開250萬年來首度,也是最後一次的檜木開發,但日治時代僅止於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等所謂三大林場之大規模砍伐。  
檜木林真正全面砍伐時期則在1950~1980年代,數十年來,台灣林業之總收入,檜木佔七~八成以上,可以說,所謂台灣林業就是檜木砍伐業。   
數十年來摧毀原始檜木林,將台灣的中海拔維生生態系破壞了十之八、九。
1970年代僅剩少數塊狀檜木林,然而,今之大面積純林僅以棲蘭萬餘公頃為扁柏林劫後之唯一,以及秀姑巒的紅檜林,其餘皆為小面積殘林分。


台灣檜木淪亡滄桑史之二
神木迷思或弔詭:戳破台灣現世假自然觀
1899年發現阿里山檜木大森林,1906年11月小笠原富二郎發現阿里山神木,1912年起阿里山開始出材,舉凡鐵路經過處,亦即檜木美林之所在。阿里山神木雖被保存下來,其鄰近地區最壯碩的巨木則悉遭剷除,於是,神木一柱擎天,單株巨木易遭雷忌,1953年第一次雷擊,神木上半受損但生機猶存,1956年第二次雷擊起火燃燒,救火不當而神木往生。其後,當局安裝避雷針,半空中造苗木,維持生機尚存假象三十年;1980年代,陳玉峰預警神木將倒塌,引發論戰;1995年神木顯著傾裂;1997年7月1日半幹傾倒,在香港回歸中國的隔天,台灣亦宣告日本軍國主義的圖騰終結(相關詳實資訊,陳玉峰已書撰多篇報導);1998年,當局伐除阿里山神木另外半幹。  
如今台灣人旅遊的阿里山,其實是日本來的櫻花與柳杉,中國來的梅花與琉 璃瓦,真正的阿里山原始自然,連個荒煙漫草也不得見。   
建立於1935年的樹靈塔,見證土地開拓史,三十萬檜木魂魄與兆兆億億自然生靈的消失早無痕跡,而那些已消失的精靈,才是真正的台灣魂!

{{以上文章取自http://www.mst.org.tw/Magazine/magazinep/Pureland/69%E5%8F%B0%E7%81%A3%E6%AA%9C%E6%9C%A8%E6%B7%AA%E4%BA%A1.htm}}


台灣的植物生態帶-檜木林帶

作者:林俶圭 (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前一陣子棲蘭枯倒木事件中提到的,就是檜木林。加上具有高度的經濟價值,紅檜可能是一般人對中高海拔最熟悉的物種吧?阿里山神木也是它,拉拉山神木也是它。檜木林帶是所有生態帶中降雨量最高的霧林帶,所以當我們來到檜木林帶時,常覺得身處在雲霧飄渺的國畫山水中。

  檜木林同時兼具有針葉林及闊葉林的特性,即從森林外貌看來,它和冷杉林、鐵杉林一樣,只有單一針葉樹喬木層,但森林內部在針葉樹林下混生有闊葉樹喬木層、玉山箭竹、灌木層、草本層,所以檜木林帶是台灣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生態系,它具有針葉林的外表,但森林結構上和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上,卻是其他針葉林所無法比擬的。

  況且這種森林型態,在世界分布上也非常少見,尤其是構成台灣檜木林的主要樹種,即紅檜和扁柏,在全世界僅見於台灣,此更突顯出台灣檜木林帶的特殊性。

本文摘錄自『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http://naturet.ngo.org.tw/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nec/2001/topic-nec01050401.htm  


日據時代台灣檜木的外銷
  台灣檜木早已於1926年外銷日本,而在日據時代,台灣木材貿易政策,早期是「出售高價值檜木而購進低廉木材以供台灣木材的不足」。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先是大陸福州杉木進口中斷,繼而美松進口也告斷絕,台灣木材輸出與輸入,幾全部是在日本。
光復後台灣檜木的外銷
  「輸出高價值檜木而購進低廉木材以供不足」,這可由1953年皮作瓊局長(當時是林產管理局)在一篇文章「台灣林業的展望」中之一段:「…實施木材國際貿易,把台灣所產貴重檜木等,酌量輸往民主國家,尤其是日本,易回數量較多的柳杉及電桿木,藉以調節木材供需…」看出。自1962年至1992年,檜木總輸出量是181萬m3,其中原木有65萬m3,製材有64萬m3。與本世紀檜木伐採量的1,282萬m3比較,可知台灣檜木伐採量中大部分(約82 %)還是留在島內自用。不過,外銷檜木卻是品質最好的檜木。此階段的經濟政策為「以農林業扶植工業」。
檜木類(紅檜、台灣扁柏)、香杉、肖楠、台灣杉、紅豆杉(Taxus mairei),合稱針葉樹五木,檜木列為五木之首,因此,就林業而言,檜木被視為國寶,實當之無愧。檜木為高大而長壽之樹木,台灣之神木多為檜木,日本為酷愛檜木之民族,其神社、佛寺更是非檜木莫屬。日本之天然檜木以木曾地區最為有名,但當地檜木最高齡為450年,胸徑為60公分以下,故其對台檜情有獨鍾。日本人自中國引進木建築工法,其中最著名者如世界最古老的木建築——法隆寺,約創立於西元680年,建材為檜木,迄今1300年之久,為世上已知最古老的現存木構造,1942年才第一次翻修,由拆卸之大木構件年輪推算為樹齡1100年之木材所建。其中須換修者為35%,其餘65%用材完好如初,其耐久性由此可證。為何檜木建築可如此耐久呢?日人小原二郎(1985)指出,樹齡300年之檜木當成木結構使用,當可耐用300年。上述法隆寺之大木構件樹齡為1100年,其建築物耐用1300年足可證明!!
台灣檜木具有優良之耐候性與耐蟻性,且可散發檜木油香氣,紅檜木材中已分離出Chamaecynone和Isochamaecynone均為著名之抗蟻劑,均已添加入商用殺白蟻劑中,因此其具有天然的抗蟻性!!!

福爾摩沙 檜木原鄉

圖說:由於台灣紅檜成長緩慢,較大的個體往往擁有上千年樹齡,如著名的阿里山神木就是一株樹齡超過三千年的紅檜。
文:箱子 圖:維基共享資源

十六世紀的台灣,曾因為島上的林木蔥鬱,被葡萄牙人讚美為「Ilha Formosa」(葡萄牙語,意即美麗之島)。不過當時的葡萄牙人並沒有機會發現,台灣島上的的森林不僅美麗,許多島上的特有樹種更擁有無可替代的生態意義,例如分布於中海拔山區的台灣紅檜及台灣扁柏,就占了目前全球僅存七種檜木屬植物中的兩種,而讓台灣成為檜木原鄉。



圖說:台灣人常以日語「Hinoki」來稱呼台灣檜木,不過「Hinoki」其實是日本人對日本檜木的稱呼,並不適用於台灣檜木。圖為日本檜木的枝葉。
圖片提供:維基共享資源
攝影:KENPEI

亞熱帶唯一

屬於裸子植物的檜木,其演化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億年前,在恐龍活躍的年代,更是它最繁盛的時期。但隨著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檜木植物的分布範圍,也隨著氣候劇變,不斷縮減。演變至今,全球的檜木屬植物僅存七種,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區、日本及台灣,其中台灣扁柏、台灣紅檜是僅存於台灣島上的特有樹種,台灣也因此成為唯一位於亞熱帶的檜木原鄉。

由於檜木的分布地帶以太平洋兩岸多山、濕潤的海洋型氣候區為主,許多學者認為,遠古的中國大陸東海沿岸可能也有檜木林分布,後來因為陸沉,使得中國地區完全找不到檜木林;但也有學者推論,台灣的檜木樹種最早是由日本傳來,之後在本島在地種化,而成為台灣中海拔山林的原住民。

北扁柏,南紅檜

台灣扁柏、台灣紅檜主要分布於海拔1,500~2,500公尺之間的中海拔山區,除了以純林的方式存在外,也常常會彼此混合生長形成混交林,因此這兩種樹種又常被合稱為「台灣檜木」。以族群數量來說,北台灣以扁柏居多,南台灣則以紅檜為主,在中台灣地區則兩者數量相當。

「北扁柏、南紅檜」的分布特徵,從日治時期台灣三大林場(宜蘭太平山、台中八仙山及嘉義阿里山)的砍伐數量就可以發現,位居北部的太平山林場,扁柏的砍伐量是紅檜的七倍,偏南部的阿里山林場,兩種樹種的砍伐量則是大略相等。如果比較目前台灣僅存的兩處檜木天然林(北部棲蘭山、南部大武山)的樹種,這樣的差異更加明顯,棲蘭山以扁柏為主,而大武山自然保育區的檜木林則以紅檜為主要樹種。

台灣檜木血淚史

雖然台灣檜木是全球檜木林分布區的南端,擁有重要的生態指標意義,不過它的發現卻相當晚。清治時期,台灣中海拔山區多是原住民的活動區域,漢人不敢冒險入山砍伐,對於台灣檜木的記載也相當少。直到日治時期,才由日本林學博士本多靜六在1896年攀登玉山時,發現台灣紅檜的存在;稍晚,台灣扁柏也由川上瀧彌與森丑之助在1906年發現。不過這兩種樹種的發現,卻是台灣檜木林劫難的開始。

由於檜木屬於貴重木材,日本人從發現之初就積極將台灣檜木列為林業開發的首要目標,並在台灣成立三大林場,將滿山的原始檜木伐運下山。到了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貴重的檜木更成為政府換取外匯的籌碼,全台各地的檜木原始林都成為伐運對象。但是未兼顧保育的過度砍伐,不僅嚴重破壞山區的水土保持,迫使政府必須編列年年攀升的防洪預算,更摧毀了台灣無可取代的原始檜木林。

目前台灣僅存兩處由台灣扁柏、紅檜構成的檜木林,一是位於新竹、桃園、宜蘭交界處的棲蘭山,一處是位於台東的大武山。大武山早於1988年被政府設為自然保育區,加上交通不便,檜木林因而較少遭受破壞。但棲蘭山的檜木林則不時受到人為砍伐的威脅,促使國內保育團體在1998年發起「搶救棲蘭山檜木林」的活動,呼籲政府停止砍伐天然林,讓台灣檜木林保育成為社會大眾注目的焦點。


枯立木與資源保育研討會論文集P.125-164.

1999年10月28日

台灣檜木林保育的科學基礎*

洪富文** 馬復京** 張乃航** 游漢明**

林光清** 黃菊美** 許原瑞** 杜清澤** 陳永修**

 

【摘要與建議】我們根據國內外的實證資料,佐以現有的各項生態學理,進行重建台灣檜木林的原有面積及現存天然與人工林的面積與分佈,檜木林枯立倒木在台灣各地的狀況研究,並分析枯立倒木整理對植物、動物多樣性、水土保育、長期生產力與林分更新動態的影響。台灣天然檜木林原有的面積約在10~11萬公頃,1912~1989年約有53~57%被砍伐,但人工造林已回補被砍伐面積的56~67%。各項分析與推論均指出枯立倒木整理作業破壞棲蘭林區檜木林的機會幾乎不存在。但該區森林經營仍有改善的空間。

從全球自然保育的策略與台灣特有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條件及自然保育現況而言,設立台灣檜木林國家公園或保護區不符合台灣檜木林充滿活力,非稀有而急需保護的狀況,且台灣地狹人多,自然資源相對不多的情境下,似乎沒有純保護的環境。而維持現有的枯立倒木移除的經營方式雖然是全世界人類對於森林利用最虔誠,也是很卑微的求取滋養的行為,但缺乏創意。我們認為在生態系整體經營的考慮下,可進行師法自然更新的小面積塊狀伐採或帶狀伐採,但嚴格的要求生態系永續經營的準則與指標之實行,反而可以達成全面保育的境界;這樣的策略可能是最佳的選擇。

 

 

 

 

*謝誌:我們在研究調查及思索問題期間,承蒙中研院周昌弘院士、賴宜鈴小姐、台大袁孝維教授、台大實驗林鍾年鈞博士、東海大學賴明洲教授、宜蘭技術學院林世宗與陳子英教授、特有生物中心林旭宏先生、林務局姚鶴年技正、張偉頤與紀麗美課長、林德勝課長(花蓮處)、洪西洲課長(羅東處)、邱立文小姐、林試所楊政川所長、林讚標、邱志明、邱文良、陳財輝與呂錦明諸博士,羅卓振南先生,劉瓊霦與王培蓉小姐之熱心協助,或提供資料,或參予討論,讓我們收穫良多。野外調查及室內分析承陳國章、林元祥、楊登發、林世鴻、吳嘉明、楊淑華、蔡麗玉、李秋容、廖淑女、陳媶諸位先生、小姐協助,特此誌謝。

**林業試驗所

 

壹、前言

 

最近一年多來,一些台灣環保人士要求停止棲蘭山檜木林的枯立倒木移除作業引起各方的關注與論戰。我們在1995年間曾前往棲蘭山區企圖了解該地區檜木倒木的分解狀況及天然更新,隨後考慮台灣地區更廣泛的森林復舊與更新問題應是中、低海拔的闊葉林帶,遂將心力投注於中、低海拔闊葉林的各項研究工作。

隨棲蘭山枯立倒木移除作業的爭議愈形熱烈,而仍缺乏科學的數據為基礎,實難有較佳的論辨基礎。為此,我們再度進入棲蘭山區,進行天然更新、土壤及植群調查,希望能提供一些比較科學的資訊。

棲蘭山枯立倒木移除作業的爭議大致有幾項:

1.台灣的檜木林已經很少了嗎?棲蘭山的檜木林是唯一大面積的扁柏純林嗎?

2.台灣檜木的更新是依靠「向源侵蝕」或依靠「空隙」即可?

3.檜木林的枯立倒木到底有多少?

4.枯立倒木的移除會影響物種多樣性?養分?生產力或水土資源的保育嗎?

5.棲蘭山林區應如何經營比較妥當?

本文就我們過去的調查,並收集國內外相關的資訊,試圖分析說明,以釐清事實、學理,並提供經營單位決策與經營的參考。

 

貳、台灣檜木林的面積-過去、現在與未來

 

孢粉學的研究推測檜木林在六百萬年前普遍存在於地球各地,隨著地球環境的改變,使其存在的範圍,僅剩台灣、日本、美國西海岸及東海岸,且正在萎縮中。從演化的觀點而言,檜木逐漸退出演化,把舞台讓給了被子植物。但假設目前只是間冰期暖化的時期,如果間冰期接近下一次冰河期時,冷化時期或將出現,將使檜木林擴張的機會增加也有其可能。有人認為檜木是活化石,是上次冰河的孑遺植物,當我們看到化石兩字就聯想到活力已失與死亡,但台灣檜木無論是生殖、生長就充滿了活力,他們大約3~5年就有一次豐產年(masting year),幼苗在開闊地,林間空隙的生長力都很好。

我們根據第二次森林資源調查樣點中紅檜、扁柏樣點的資料(林務局,1977),點出全台扁柏分佈的區域,扁柏分佈的北限大致在插天山一帶,南限則是在阿里山、玉山、秀姑巒一帶。紅檜北限雖在北插天山一帶,但因分佈海拔較低,所以比扁柏更北一些;南限則在六龜、大武山一帶,比扁柏分佈更南。柳榗(1966)則指出扁柏與紅檜均北起插天山,南迄大武山,圍繞中央山脈形成一環繞狀。

在同一地區,扁柏與紅檜的分佈大抵可分為山脊為扁柏的純林或與少量的鐵杉、台灣杉、巒大杉、紅豆杉等混生,坡中則為扁柏與紅檜混生,坡下則為紅檜純林,此一現象早為日人大核左夫(1936)指出(圖1),隨後Hawk(1977)則有較完整的植群調查證實(圖2)。

根據第三次森林資源調查的結果(1995)顯示現存的天然檜木林主要分佈在北部及東部,面積為48,000 ha,棲蘭山檜木林的面積最大,山脊為扁柏,但亦有紅檜存在的山腹,但在東部林田山、木瓜山與秀姑巒事業區亦有大面積的天然檜木林。而全台灣檜木人工林面積為24,800 ha(圖3),此處天然檜木林的意義為檜木材積約為80%以上的森林(至1990年止)。

如果以林務局森林調查簿的資料統計,只要有檜木出現,不論其出現比例的大小都視為天然林檜木的話,則台灣目前有120,798 ha的檜木天然林,檜木人工林有36,438 ha左右(表1)。

台灣原有檜木林到底有多少?這是一個頗為有趣值得探討的問題。由於檜木位在深山且體積巨大,以清代台灣開發的資料看來,在當時檜木林是難以到達,即使知道其存在亦無足夠的機器伐倒及搬運,因此,當時是無法利用的。

台灣檜木林的伐採利用開發應以日人據台為起始點,阿里山林場在1912年,八仙山林場在1915年,太平山林場在1915年陸續開始伐木(中華林學會,1993),總計日據1912~1945之34年間,所有處分立木材積為17,340,564 m3,年平均510,017 m3(台灣省林務局,1997)。這些處分立木材積中,有多少為檜木,則可由日據時代的林業統計資料來研判。

1921~1941,扁柏與紅檜分別以石記錄(表2)。1921~1924年二材種均又分素材(石)與製品(石),素材應為伐倒未再進一步處理者,製品應為伐倒後再行製材者。1925~1941的資料則未區分,均視為素材。本研究將製品材積視同素材材積,因甚難判斷採取何種的合理係數的換算,因此將會有相當程度的低估。所幸製品分開記錄時間僅有四年,且為開發初期,砍伐量低,影響估算不大。1石以0.2783 m3,每公頃平均伐採材積以500 m3換算,並以伐採材積為立木材積的0.7換算成當年砍伐的檜木林面積。

1942~1947年為二次大戰期間,無法找到全台林業總計資料,乃以三大林場在這段時間的伐木資料進行估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1948~1970年間,林業統計資料僅有針葉材生產資料,未將扁柏、紅檜分開處理,但1971~1979年則有。我們根據1971~1979年間扁柏與紅檜生產的材積佔針葉樹生產材積的平均百分比43%為基礎,將1948~1970年間每年針葉材生產材積乘以43%換算為檜木的年生產材積。以此換算出的材積再以500 m3/ha÷0.7(表2)的方式換算成檜木林當年砍伐的面積。在假設砍伐年代較早時,單位面積材積應較高的情況下,此一推估有高估砍伐面積的可能。

從日據時代開始的伐木史看來,為了成本及收益,均儘量先砍伐精華地區,亦即“純檜木”林為主,因此,我們上述的估算方式是以“純檜木林”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牧神之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